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面对这个拥有巨大流量的节日,这阵子品牌主们也是牟足了劲,从各路扎心、到清奇脑洞、再到知名大制作,轮番轰炸我们的朋友圈……而在这一轮轮此起彼伏的春节营销战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朋友圈广告的小动作。
发现广告另一面,朋友圈广告“翻”出新意
关键词一:创新玩法
最显著的一点变化是
出现了“点赞→翻转”的新玩法
这几天的在朋友圈广告
似乎都有了“正面”和“背面”
如最近京东在朋友圈投放的广告,用的便是“点赞-翻转”的新玩法,正面是京东吉祥物JOY的温情电影,背面是以“把JOY带回家”为主的JOY联名款商品小程序。
关键词二:强互动
从“点赞-翻转”这一新玩法延伸
朋友圈广告的交互体验也在发生改变
这一点上,农夫山泉今年春节的朋友圈广告就别具一格。用户通过点赞该条朋友圈广告,就可以发现广告翻转后的彩蛋——吴亦凡的拜年信息。同时,用户点击后进入H5页面,还可以定制生成吴亦凡海报。这样层层惊喜的互动体验,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
关键词三:有温度
这一点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感受到了
从曾今一个广告不超过1分钟的精简版
到如今开始在朋友圈里多角度讲深度故事
陈可辛为Apple拍的这支TVC,故事力不必多提,不少人都被刷屏了。而其在朋友圈的投放经“点赞→翻转”后,出现的是陈可辛5个视频分讲创作感悟,品牌想要渲染的情感温度进一步加强,无疑为后续传播又添了一个砝码。
此外,Dior结合情人节的礼品甄选,也为情侣们提供了表达心意的机会,让品牌在对的时间、对的场景,传递有温度的信息。
据品牌几何编辑部了解,此类朋友圈翻转式卡片广告,由贺卡得来灵感,是微信广告特别为春节打造的广告形态。从营销视角来看,从形式、体验到价值全新升级的玩法,更有利于其贴合品牌主们春节营销的需求,而从平台视角来看,微信广告的这波操作,也很不简单。
一、微信广告开始在朋友圈“翻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信息饱和”的时代不欢迎孱弱的声音,尤其随着渠道去中心化、垂直KOL的崛起,消费者受到刺激的阈值正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在迫使品牌与平台寻找解决方案。而微信广告本次的新动作,或许正彰显着它接下来的重点突破口。
1、发挥朋友圈的强社交性,进一步向品牌圈放出信号
无论是“点赞→翻转”、“活动引导”亦或者“强化共鸣”,微信广告的春节营销,最终的关键词都落到了“互动”上,由此,微信的强社交属性被再一次被放大与强调。
在微信朋友圈广告下,总能看到很多赞
社交粘度是微信最强势的一点,而通过“点赞→翻转”这一需要高粘度的互动行为,微信广告再次向品牌主强化自身优势——相较于其它平台,其信息被用户识别、接收的概率也相对越高。针对品牌圈,微信广告正在深化自己的业务能力;至于平台视野,交互形成的差异化或是它今年打出的新一张牌。
2、小程序,或成为品牌入驻微信社交圈的一大焦点
微信对于小程序的重视,从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以“跳一跳”开场,便可见一斑。而纵观朋友圈广告,最后的导流似乎越来越多进入了小程序。
今年YSL在朋友圈的情人节战役,揭晓214情人节产品的同时,更将品牌520、七夕限量礼盒礼品卡预售放入了小程序中,进行销售导流——用户点击朋友圈广告跳转小程序礼品卡,可直接购买星辰系列限量新品礼盒送给好友兑换。点赞后,便可提前预定520,七夕限量礼盒。
YSL情人节广告正面为活动宣传信息,点赞翻转后,背面引导用户扫码进入小程序,进入礼品卡特区,预订限量礼盒。
3、社交生态正为微信广告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随着微信支付、小程序、微信精品店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微信生态的发展正在为品牌主们带来更持久的价值和更多元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在以上这些案例中,由小程序销售导流的卡券,最后都会进入“微信卡包”。当用户需要使用卡券时,势必需要将微信账号与相关平台账号绑定,与此同时,随着关联行为的触发,微信生态圈也将逐步在互联网中蔓延开来。
二、朋友圈广告这波春节营销,能够打开哪些新 “脑洞”?
平庸的表达方式会被用户无情屏蔽,笨拙的表达方式会让用户失去耐心,营销人都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对话消费者的声音。既然微信广告已经行动,全新演绎广告不只是商业,通过有趣、互动、温情的方式打造社交广告新样本,带动营销人“发现广告另一面”。
1、Social沟通升级:互动有趣的营销体验
概括来说朋友圈广告的春节营销策略,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有趣、有温度营销体验。对于习惯了社交文化的消费者来说,互动性与趣味性越来越成为认可品牌的标尺。这也对品牌们发出了暗示,在营销中的传送和接收信息并不是割裂的。
2、故事迭代:从“刺激”到“真实”,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这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三分钟》、《Michae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那些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洞察越来越趋向“真实”与“日常”。这或许是因为春节这个特殊的节点;或许是社交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情感交流的曲线正在被拉长;又或许是我们的习惯也正在改变,在朋友圈等Social平台的包围下,渐渐地,广告可能不只是一种商业产品,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